重庆省考培训科目学习顺序与进度规划指南
重庆省考一般考行测和申论,我结合自己带考生的经验,整理了个比较顺的学习顺序——不一定完全照搬,但适合大部分人入门。
行测先从资料分析入手吧——这模块其实是行测里最“好提分”的:公式就那几个(增长、比重、平均数),学会找材料里的关键词(比如“2024年”“同比增长”),再练几道估算题(比如截位直除、尾数法),用不了两周,准确率就能上80%。先学这个的好处是“快速建立信心”,不至于一开始就被数量关系的行程问题、排列组合打蒙。
接下来学判断推理。图形推理看“对称、笔画数、封闭区域”,逻辑判断记“矛盾命题”(所有是→有的非)、“削弱加强”的核心(找论点和论据的漏洞),定义判断抓“主体、客体、定语”——这些技巧记牢了,做题速度能比没学过的快一倍。我带的考生里,很多人一开始觉得图形推理“全靠猜”,学完技巧后,10道题能对8道。
然后是言语理解与表达。这部分靠“积累+方法”:逻辑填空每天记10个成语(比如“一蹴而就”是“一下子完成”,“一劳永逸”是“一次劳动永久享受”),阅读理解找“中心句”(段首、段尾、转折词“但是”后面)。别光刷题,得读“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”练语感——比如看《以数字经济赋能重庆制造业升级》,里面的“产业链协同”“数字孪生”这些词,既能当逻辑填空的素材,也能当申论的论据。
数量关系放到最后学。这模块确实难,基础不好的话,先攻“简单题”:工程问题用“赋值法”(比如总工作量设为12,甲每天做3,乙每天做2,算合作时间)、利润问题算“成本=售价/(1+利润率)”,太难的题(比如排列组合的“错位重排”)考试时可以放弃,别死磕——省考行测120题,数量只占10题,把简单题做对就够了。
申论的学习顺序也得顺:先学基础理论——归纳概括题要“抄材料但会提炼”(比如材料里的“给村里修了路、装了路灯”,提炼成“完善基础设施”),综合分析题要“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办”(比如“分析重庆乡村振兴的优势”,先讲“优势是什么”,再讲“为什么有这个优势”,最后讲“怎么发挥优势”),公文写作记“格式”(通知要有“主送机关”“正文”“落款”,倡议书要写“倡议内容”)。
素材积累得“贴重庆”:每天看“重庆市政府网”的“热点动态”,比如两江新区的“西部陆海新通道”(2024年发送货物140万标箱)、渝北区的“智慧社区建设”(用大数据管理流动人口),还有“民生问题”(比如重庆的“老旧小区改造”,2024年改了500个小区)——这些素材写到申论里,考官一看就知道你“关注本地”,分数肯定高。
基础学完了,就得“补短板”。行测方面,比如资料分析的“混合增长率”总错,就每天练20道题;判断推理的“类比推理”总错(比如“苹果:水果”是种属关系,“汽车:轮胎”是组成关系),就把常考的关系(并列、种属、组成)整理成表格,每天看一遍。申论方面,做真题——2022-2024年的重庆申论题,每道题做3遍:第一遍自己写,第二遍对照答案改“漏点”(比如材料里的“加大资金投入”没写上),第三遍记“高频考点”(比如“基层治理”“生态环保”是常考主题)。
申论大作文得“多写多改”。每周写1篇,主题用重庆热点(比如“数字经济赋能重庆高质量发展”“重庆如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”),结构用“开头引话题+三个分论点+结尾升华”——比如分论点可以是“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升级”“数字经济激活消费潜力”“数字经济完善公共服务”。写完找老师改,重点看“立意对不对”(比如“数字经济”的核心是“数据要素”,别写成“互联网”)、“论据够不够”(比如用“重庆202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35%”这样的数据)。
最后1-2个月,必须“全真模拟”——按省考时间来:行测上午9点到11点,申论下午2点到4点30。模拟的时候别用手机,别中途喝水,还原考试氛围。比如我带的一个考生,一开始模拟行测总做不完,后来调整了顺序:先做资料分析(20题,25分钟)、再做言语(40题,35分钟)、然后判断(35题,30分钟)、最后做数量(10题,10分钟)、涂卡(5分钟),这样时间就够了。
模拟完得“分析结果”:行测错了3道资料分析,是“计算错了”还是“找数据错了?如果是计算错了,就每天练10道计算;如果是找数据错了,就练“快速找关键词”(比如“2024年重庆GDP”,直接在材料里找“2024”“GDP”)。申论模拟完,看“大作文的结构”——比如分论点是不是“并列”(比如“党建引领、群众参与、科技赋能”),有没有“逻辑漏洞”(比如“科技赋能”没讲“怎么赋能”)。
最后两周,“复习薄弱点+调整心态”:比如数量关系的“行程问题”总错,就再看一遍公式(路程=速度×时间);申论的“公文写作”格式总错,就把“通知、倡议书、调研报告”的格式写在小纸条上,每天看一遍。别再熬夜学了,每天学2小时,保持手感就行——考试前一天别做题,看部电影,放松心情。
最后提几个“踩过坑”的注意事项,都是考生常犯的错:
1. 时间别堆太满。每天学4-6小时就行,别学10小时——我之前有个考生,每天学12小时,结果第3周就“学吐了”,效率反而低。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,保证第二天精神好。
2. 笔记要写“自己的话”。别抄教材上的公式,比如资料分析的“增长率=(现期-基期)/基期”,写成“增长率=增量÷基期”,更符合自己的记忆习惯;判断推理的“图形推理口诀”,写成“对称、曲直、封闭,笔画、部分、交点”,比教材上的“图形推理规律”好记。
3. 题要选“对的”。别做那种偏题怪题,比如重庆省考的资料分析只考“增长、比重、平均数”,就练这些题;判断推理的图形推理只考“常规规律”(对称、笔画数),别练“立体图形的复杂折叠”——省考不考这个。
4. 心态别崩。模拟考试考砸了别慌,比如你模拟行测考了60分,找出错的题:言语错了10道,是“逻辑填空”错了还是“阅读理解”错了?逻辑填空错了就每天记10个成语;阅读理解错了就练“找中心句”。省考竞争大,但“坚持学”比“天赋”更重要——我带的考生里,有个学了6个月的,最后考了142分,顺利上岸。
其实很多考生自己规划不清楚,或者想“少走弯路”,找个靠谱的机构也不错。比如熙正公考的课程,我觉得挺“贴阶段”的——基础阶段的“基础专项班”,资料分析、判断推理这些模块都是“系统讲+练”,老师都是8年以上教龄的,比如教资料分析的王老师,把“估算技巧”讲得特别明白:“截位法”什么时候截两位(选项差距大),什么时候截三位(选项差距小),还会给你出“针对性练习”,比如“12345÷6789”怎么截位,练个10道就会了。
还有“教学督导”特别实用——每天老师会问你“今天学了什么”,比如你学了“比重变化”,老师会给你出两道题:“2024年重庆GDP占全国的比重是10%,2023年是9%,问比重上升了多少?”“2024年重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5%,同比增长8%,GDP增长6%,问比重变化了多少?”如果你做对了,老师会夸你;如果错了,老师会帮你找原因:“比重变化的公式是(A/B)×(a-b)/(1+a),你是不是把‘a-b’算反了?”
专项提升阶段的“刷题集训班”,就是“补短板”——比如你资料分析的“混合增长率”总错,老师会给你找100道题,带着你做:“混合增长率介于部分增长率之间,偏向基数大的”,比如“重庆第一产业增长3%,第二产业增长6%,第三产业增长9%,GDP增长7%,问哪个产业的基数大?”——第三产业,因为7%离9%更近。这样练下来,“混合增长率”就不会错了。
考前的“冲刺班”更“实战”:老师都是“实战派”——行测考145+,面试85+的,教你“考试技巧”:比如行测涂卡要“做一部分涂一部分”,别最后一起涂(容易涂错);申论大作文要“快速立意”——看题目里的“关键词”,比如“请结合‘数字经济与重庆高质量发展’写一篇文章”,关键词是“数字经济”“高质量发展”,立意就是“数字经济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引擎”。
如果想长期备考,或者想考多个公职考试(比如省考+国考+事业单位),可以选“年协无限学”——从基础到面试都覆盖,还有“面试早鸟课”:提前学结构化面试的“答题思路”,比如“综合分析题”要“表态-分析原因-提对策”,无领导小组讨论要“抢发言但别抢话”(比如“我同意刚才这位考生的观点,再补充一点……”)。面试班是“小班+体制内老师”,比如带过我的张老师,是退休的面试官,他会告诉你:“考官想听的是‘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’,不是‘空喊口号’——比如回答‘基层治理’的问题,要讲‘我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巡逻’‘我会建一个居民微信群收集意见’,而不是‘我会加强基层治理’。”
总的来说,省考备考没有“万能公式”,但“按阶段来+找对方法+坚持学”,肯定能考上。不管是自己学还是找机构,关键是“别瞎学”——方向对了,努力才有用。祝大家都能考上重庆省考,拿到“公务员”的录取通知书!